广州,又一个来到十字路口的城市
点击蓝字关注,多点在看防失联
个人观点,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
1. 病例激增,似曾相识
自10月末,广东省的新冠感染病例迅速攀升,目前已经超过内蒙、河南、新疆等地,成为内地感染病例最多的省份[数据来源:1]。
而广东的病例又绝大多数集中在广州,单独将广州自10月中旬以来的感染数据作图,基本包括了广东的病例:
由于国内确诊病例(有症状)与无症状分开统计,因此在图中分别标了确诊、无症状与总感染新增(新增确诊+无症状)。实际上无症状的标准较为主观,且部分无症状会转为有症状,因此,真正反映感染疫情变化的是总感染新增的曲线。一些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增加的都是无症状,这可能是由于常态化核酸筛查,查的时候阳性个人都还没症状或没觉得有症状。
上面广州新冠病例的趋势图覆盖时间是31天,图中最后一天——11月8日新增感染已达2637例,而过去24小时,又新增2555例。如果我们回顾今年春天上海的疫情暴发,从2月底发现最初病例到3月27日开始管控措施,差不多是一个月。而进入管控前的3月27日,上海新增病例是3500例,再往前一天,3月26日,是2676例。
广州,站在了我们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。
2. 疫情的岔口或许已经过了
比较上海3月的病例变化与广州过去一个月的情况,似乎广州的病例增长要缓和很多:
可这或许只是假象,细看每日感染数据:
两相比较,可以看到感染变化有一定阶段性。上海从3月1日到12日,广州从10月10日到27日,都是病例缓慢上升,但每日新增均不到100例。这种变化反映的是通过不断检测、“小规模”封控来对病毒传播做一定压制。
此时近乎僵持,僵持多久可以差别极大,上海疫情起点是2月28日发现的第一例社区病例,真的就只有3月1日-12日这段时间僵持,而广州还可以再往前回溯——10月2日时当地已有8例感染。可一旦过了僵持阶段,病例破百,广州与上海的走势变得极为相似——100-500的稳步上升仅用了一周,再不到一周破千。
如果排除掉前面由于各种因素长短不一的僵持阶段,将两市新增过百后约两周时间作图比较:
高度类似。还可以考虑,在僵持到破百初期,意味着社区传播刚变得显著,此时即使有常态化检测,也往往有一定偏差。如果把上海广州在破千后的日期定为重合点,广州最近的感染变化更是与上海当初的情形高度相似:
图中上海最后一个点是3月27日,当日新增3500,隔日划江而治。
广州11月9日比8日新增少一点,没有像上海那样继续增加,可这是否为拐点未知——上海在3月28-31日也有过新增短暂降低。广州多个区域已进入更严格的管控,我们没法预测未来,但从上海,以及后来的新疆、内蒙来看,新增病例破两千的广州,要回到病例低于100的僵持阶段,大概率不仅离不开极为广泛的严格物理防疫,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。
从疫情发展的角度看,恐怕广州已经过了十字路口,只是广州会如何应对,尚有一丝悬念——至少很多人心里会期盼还有一丝悬念。
3. 上海的借口还能用吗?
上海当初姑且称为有一定争议的行为,有着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: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接种率太低,不采取严格压制感染措施,后果可能很严重。比如上海几位学者5月在《柳叶刀》的通讯文章[2]:
当时上海60岁以上老人两针接种率只有62%,加强针覆盖率仅38%,因为学者们认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是防止病死率上升必须的,也为增加疫苗接种争取时间。
类似的理由在5月《自然科学》上海一研究组发表的奥密克戎感染建模论文里一样提及[3]:
论文指出3月的疫苗接种率不足以防护奥密克戎疫情超出医疗资源,不过保障疫苗与抗病毒药,以及一些物理防疫措施结合,即可应对挑战,未来要重点发展这些。
我完全同意当时上海疫苗接种率存在明显短板——甚至中国彼时整体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也严重不足。可如今已是11月,距离上海疫情暴发已过去9个月,总不至于还要用同样的理由吧?如果真是如此,那过去9个月干啥去了?
我略微查了一下广州市的疫苗接种情况。根据3月的新闻[4],截至3月21日,广州全程接种1956.2万人,加强接种1221.9万人;6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177.8万,加强接种100.3万。
对应的接种率怎么样呢?参考七普人口数据[5],2021年末2022年初广州市常住人口1867万人——大概是七普后广州突然有大量外来人员寻求发展机会,以致3月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能比常住人口多近90万。但我们重点关注新冠高危人群——老年人,广州60岁以上老人213万,也就是说在3月21日,广州老人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83.5%,而加强接种率达47.1%。
那是在3月,如今疫苗接种率只会更高吧?我甚至都不确定广州还有多大空间提升疫苗接种率——还能有多少老人尚未接种疫苗?3月时也就35万左右,如今还能剩几人?加强针同理,排除实在很晚接种,未满足6个月间隔要求的,还能有多少人剩下?
除非更改疫苗接种政策,引入新的疫苗或开展第二针增强针,广州在免疫防护上已经没有改善空间了。此时,上海当初找的理由还能拿出来吗?
4. 更多城市面临十字路口
广州人口近两千万,上海2400万,两个城市走出了惊人相似的疫情轨迹。参考比较,我们会发现在这样规模的超级大城市,不断检测(常态化),小范围开开封封,运气好把每日新增感染压在100以下的僵持阶段,或许能持续一段时间。可一旦突破100,留给管理者的反应时间极为有限,100到500只有大约一周,500到1000,连一周都未必有。再往上升,高风险封控区域划分就不再是一个小区一个街道那么小范围了。
如此有限的反应时间,再要长期坚持严格的物理防控,代价与可持续性需要尽快再度权衡。广州的新增感染已经直逼当初上海分区管控时的水平。而广州很可能还不是唯一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城市,重庆进入11月以来也是病例激增,连续5天破百,11月8日新增490,11月9日756例[6]:
把重庆破百的5天与上海、广州曲线拟合:
3100万人的西南重镇,是否也在疫情节点?
看过今年上海的春天,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希望同样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其它城市重现——虽然可能已经在其它地方发生了,但阻止下一个城市步入危机永远不晚。
上海当初说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,虽然封控期间没有提升接种率非常离谱,但至少出发点是对的。问题是时至今日,我们不应再纠结于单纯的疫苗接种率与针数,而是要审视实际人群免疫防护如何。接种率超过90%固然很好,可万一绝大多数接种的是有效性相对较低的疫苗,接种时间还过去很久呢?
中国过去一个月疫苗接种剂数增幅,每周都在60万左右,相对人口基数基本停滞[7]:
按这种接种速度,延续下去不会对人群免疫水平有显著提升了。所以没有必要再炒作什么新上市疫苗,以及一些根本没有黏膜免疫数据的”黏膜疫苗“——哪怕过去一个月每个接种都是这些自称”高效“的疫苗,才占人口多大比例?
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像广州这样,3月中旬全市接近一半的老人已经打过增强针了,很多用的可能还是免疫原性较低的灭活疫苗,如今过去至少7个月了,这些人免疫防护如何?
参考上海研究人员在《自然科学》上的文章,这种很久以前完成接种,特别是增强针接种的,在中国不是少数[3]:
表格里也是三月中旬,仅看70岁以上,全国近40%当时打过增强针,到现在超过7个月,能放心吗?当时接种率高的地方如山东,这个比例高达70%。我们需要诚恳地探讨当下国人的实际免疫防护水平,及时做出补救措施。
在更多城市,更多老百姓走到疫情的十字路口前,我们需要睁开眼睛仔细看一下实际的交通状况了。否则,11月的广州不冷,如同3月的上海还不热,但都会太冷清。
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,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,转发分享
也可以在微博(@生物狗Y博)上找到我
参考资料(滑动阅览)
http://wsjkw.gd.gov.cn/xxgzbdfk/
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0-6736(22)00838-8/fulltext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91-022-01855-7#Sec2
http://gd.people.com.cn/n2/2022/0324/c123932-35189631.html
https://www.hongheiku.com/shijirenkou/1701.html
http://www.nhc.gov.cn/xcs/yqtb/list_gzbd.shtml
http://www.nhc.gov.cn/xcs/yqjzqk/list_gzbd.shtml